上海自然博物館
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自然分館)位于上海市中心,(舊館)地址:黃浦區延安東路260號。該館大樓建筑帶有英國古典風格,建筑面積為12880平方米。現有組織機構設置包括:動物學部、植物學部、地質古生物學部、人類學部、天文學部、科學教育普及部、資料部、美術設計部、標本制作中心和《自然與人》雜志社。
(新館)地址:靜安雕塑公園(山海關路—南北高架—北京西路—石門二路圍合)。位于靜安雕塑公園內,由美國帕金斯威爾設計師事務所(PERKINS+WILL)與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共參與設計。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的總建筑面積45086平方米,其中,地上三層,高18米;地下兩層,深15米。它的歷史可追溯至1868年法國天主教神父韓伯創立的徐家匯博物院(1933年更名震旦博物院)和英國人辦的亞洲文會上海博物院。幾度輾轉、合并、重建、更新,館名不斷更迭,至解放后整合成上海自然博物館,成為我國有影響力的自然博物館之一。
據介紹,建筑的整體靈感來源于“活化石”鸚鵡螺的殼體形式,這一簡單而又經典的生物形式在地球上已持續存在幾百萬年,寓意著博物館人“管理自然遺產、守護地球家園”的神圣使命。螺旋上升的綠色屋面“冉冉升起”,而博物館的功能區便置身于這一綠色長帶下。一座巧妙圍合的橢圓形水池,成為整個建筑的參觀流線的中心焦點,象征著71%的地球表面以水覆蓋,水面帶來了水波的波紋、質感、動感、聲音和反射,則成為博物館體驗的一部分。博物館的鋪地和外墻表面由多方向的石頭圖案組成,使人聯想到地球的地質構造層。島狀植物組群起伏地分散其間,被喻為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的“原始森林”。入夜后,它被燈光照亮,也反射燈光,減少了室外燈柱的需要。上海自然博物館建筑不僅要符合《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還將成為上海市節能建筑示范項目,爭取達到國家綠色建筑評價標識三星級標準。
在古動物史陳列廳里引人注目的是大廳中央的合川馬門溪龍和黃河古象:前者身長22米,肩高3.5米,體重幾十噸,發掘于重慶合川區太和鎮,為世界上大恐龍之一;后者體長8米,身高4米,一對門牙就有3米長,發掘于甘肅東部黃土高原,也是古獸中的龐然大物。
動物陳列共有展品2757件,并配有生態景觀襯托。其中有2只國內首創的雷鳥和雪兔電動生態景觀,展現動物體色能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適應環境的保護作用。在陳列標本中,有大珠母貝、白鱘、大鯢、揚子鱷、棱皮龜、褐馬雞、東北虎、儒艮、白鰭豚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其中有的還是中國特產動物;也有不少外國珍稀動物,如高腳蟹、極樂鳥、鼷鹿、美洲獅、鴯鹋、沙袋鼠等。
植物進化陳列共有展品323件,展示著最原始的植物藻類,沒有葉綠素的真菌,菌藻共生的地衣,陸生維管植物的先驅蕨類,陸生植物的一個旁支苔蘚,直到高等的種子植物,是全國迄今為止較完整、較詳細地展示植物界在億萬年的歷史長河中的進化發展過程的陳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