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漸退,“貝毒”隱患仍不容小覷
盛夏時節,踏浪乘陰,正是人們消暑度假的好時候。同時,肥美的海鮮也成為市場里搶手的熱銷產品。但也由于天氣變熱,我國海域進入赤潮易發季節,導致貝類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加大。
七月七日,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聲明漁山列島附近赤潮消退,海水環境恢復正常;七月八日下午5時許,廈門市赤潮應急辦在市海洋與漁業局官方微博“鷺海潮”通報,廈門赤潮三級響應解除。
由于天氣變熱,我國海域進入赤潮易發季節,導致貝類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加大,目前部分地區已經出現相關食物中毒事件的報道。
為此,農業部辦公廳還專門發了個《關于加強貝類質量安全監管的緊急通知》。
赤潮為什么會和食物中毒扯上關系?為什么農業部如此高度重視?
赤潮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其實它并不一定都是紅色,實際上由于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有紅色或磚紅色、綠色、黃色和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溝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時可能并不引起海水呈現出任何特別的顏色。
人吃了赤潮時積累了毒素的貝類(蚌類、牡蠣和扇貝)可能會中毒。該類毒素主要來自于海水中的赤潮——甲藻,以亞歷山大藻為主,此外還包括多種甲藻、藍藻及與藻類共生的細菌等。
由赤潮引發的赤潮毒素統稱貝毒,目前確定有10余種貝毒其毒素比眼鏡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劑,如普魯卡因、可卡因還強10萬多倍。
所謂的“貝毒”其實是“藻毒”
麻痹性貝類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來自貝類攝食的有毒藻類,毒素在其體內經過蓄積、放大和轉化等過程形成具有神經肌肉麻痹作用的赤潮生物毒素;PSP是由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及其衍生物組成的,現已發現該類毒素有23種。
人體若誤食含有此類毒素的貝類則會產生麻痹性中毒現象,中毒癥狀為:初期唇舌麻木,發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頭暈、惡心、胸悶、站立不穩、腹痛、嘔吐等,嚴重者出現昏迷,呼吸困難,甚至會致命。
目前,該毒素中毒尚無解毒方法,主要還是依靠病人自身的解毒、排毒機能來分解、清除毒物。據統計,全球每年因PSP而引發的中毒事件約為2000起,死亡率達到15%。
因其特殊的毒性,我國進行了嚴格的管控。
麻痹性貝類毒素(PSP)檢測試劑
同時我國國家標準中規定,每100g可食貝類中麻痹性貝類毒素應不超過80μg(1μg等于百萬分之一克)。這一限定標準,與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國際法典委員會的限制要求相同。
不過由于對毒素的敏感程度因人而異(相差近十倍),按照可能引起中毒的低劑量(600MU,5MU=1μg)來算,部分敏感的成年人食用約150g(約2-3個扇貝)含有麻痹性貝類毒素(符合標準參考劑量上限)的貝類也可能開始出現中毒癥狀。
當然我國監管部門已加強貝類產品的麻痹性貝類毒素的安全監管、宣傳教育,各位消費者也不必過于擔心。
貝類食用安全小貼士
①從安全、可靠的來源購買食用貝類,如大型超市或市場。
②多留意政府及媒體公布的赤潮信息,盡量避免在赤潮暴發地區購買或食用野生的貝類,例如今年6月國家海洋局公布福建海域發生赤潮,消費者應提高警惕。
③為免因進食含麻痹性貝類毒素的貝類而中毒,在進食前應清除內臟及生殖腺,只食用閉殼肌,重金屬等污染物容易積聚在貝類生物的內臟團中,而肌肉中的重金屬含量低。同時注意每次進食較少份量,并棄掉烹煮的汁液。
④進食貝類后若感到不適,應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