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6日,噩耗傳來,我國著名貝類學家、貝類學會創始人、中科院海洋所創建者之一齊鐘彥先生于11月16日5時5分在青島逝世,享年93歲。
齊老先生是中國海洋貝類學的權威,是一位真正的學者,一位真正埋首學問的科學家,他的逝去,是中國海洋科學界的一大損失。如今,齊老先生故去已將近四年,貝殼紅今日整理了關于齊老先生的生平事跡,以此悼念這位中國海洋科學界的權威學者。?
齊老先生1920年3月12日出生,河北省蠡縣人,是中共黨員。4歲時,齊老先生的父親齊雅堂到法國留學攻讀植物學。在法國,齊雅堂和張璽(1897~1967,我國貝類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點此查看貝殼紅關于張璽教授的推文)結識并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
1933年夏,齊鐘彥小學畢業。接著,他便考入中法大學附屬的溫泉中學。這年冬天,齊雅堂從法國回到北京,擔任中法大學的教授,另外,他先后在北平大學、中國大學等多家大學任過兼任教授。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時,齊鐘彥恰好初中畢業。在淪陷后的北京,他又讀完了三年高中和兩年大學。五年的淪陷區生活對齊鐘彥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性情溫和、好靜不好動的齊鐘彥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他只是壓抑著自己的思緒,按步就班的來讀書,打好基礎,將來努力于中國的建設。
在他高中畢業那年,父親只身隨學校遷往昆明。他同母親和弟弟們仍留在北京。因為不愿意投考日本人辦的大學,他暫時進了私立中國大學的生物系,一年后轉入輔仁大學生物系。
1942年2月,齊鐘彥和母親弟弟們動身經成都、重慶輾轉到了昆明與父親會和。到達昆明后,經父親留法時的老朋友周發歧先生的介紹,齊鐘彥在中法大學的教務科做了臨時職員,幫忙招生、整理卷宗,這樣也能貼補一點家用。暑期后齊鐘彥本打算入西南聯合大學,但因為交涉結果必須要他由二年級讀起。齊鐘彥不愿意耽誤一年,便入了中法大學的生物系。
1945年夏天,齊鐘彥從中法大學生物系畢業。他畢業后很快就進了位于昆明西山滇池之畔的北平研究院動物學研究所(張璽教授擔任所長)。齊鐘彥來到所里,連他加上,這個研究所只有六七個人,讓他高興的是,這兒的工作環境好像世外桃源,與外界很少聯系,是個專心做學問的好地方。齊鐘彥到所里沒多久,抗戰就勝利了,大家都沉浸在對未來的憧憬中。
張璽先生對待所里的年青人要求很嚴格,也很愛護。齊鐘彥和另外一個年青人的法文不好,張璽先生就找來一本法文的小書,每天給他們講一段,然后讓他們翻譯出來,這樣來提高他們的法文水平。在提高他們法語水平的同時,齊鐘彥跟著張璽先生做了昆明湖和其它一些湖泊的淡水軟體動物研究,張璽先生讓齊鐘彥他們幾個年青人實踐采集標本,鍛煉他們野外調查的能力。在跟隨張璽先生“實習”的日子里,有一些工作是獨特的,如云南螺螄的研究,這種螺螄是云南所特有的,經過調查和研究,他們搞清了它的種類、生活習性和生態分布等。
很快,他們就接到通知,準備復員回北京去。張璽領著大家趕緊忙著整理標本和資料等。歸路難啊,他們直等到來年的初秋才經上?;氐奖本?。
這時,張璽的工作又開始回到海洋貝類學上來,他指導著齊鐘彥,把研究方向投到了海洋貝類動物上。
1947年秋天,在張璽先生的安排下,齊鐘彥和馬繡同來到了青島。齊鐘彥帶著張璽先生寫給當時在青島的山東大學生物系童第周教授的信,找到了童先生。張先生的來信是請童先生給予齊鐘彥他們提供幫助的。童第周先生很高興他們的到來,膠州灣的海產動物調查又可以繼續了。
童先生給他們提供了許多生活上的便利,并派學生協助他們開展野外生物標本采集工作。這是齊鐘彥第一次在海邊采集生物標本。張璽先生認為一個動物分類學家必須有采集標本的能力,只有看到實際標本,才能真正的搞研究。齊鐘彥這也是第一次來青島,這個海濱城市給齊鐘彥留下的印象很美,但他和馬繡同都沒想到后來會來青島安家,更沒想到會在這兒生活了大半輩子。從那時起,齊鐘彥和馬繡同在貝類學的世界里相伴著已走過了半個世紀。
1949年10月新中國建立后,張璽先生帶領著齊鐘彥他們幾個人,到了北戴河,從北方海域開始,新中國的海洋貝類調查工作有系統的開展起來。
1950年夏天,在童第周、張璽、曾呈奎的領導下組建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即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初秋季節,作為創建者之一的張璽先生率領著原北平研究院動物學研究所的原班人馬來到青島,其中有齊鐘彥、劉瑞玉和馬繡同等。
張璽先生清醒地認識到今后的工作重點應放在海產無脊椎動物的資源調查和一些有益貝類生態習性的研究上。他們的研究工作逐漸由理論結合實際,走出了純學術的象牙塔。張璽逐步改變了在法國留學時形成的為個人興趣而研究的觀點。他帶領著齊鐘彥他們有系統地致力于中國海產軟體動物分類學、生活習性和生態學研究。
1953年,張璽先生在山東大學水產系和生物系開設了一門新課程——貝類學。張先生不在青島的日子里,就有齊鐘彥代替他去講。正是這次持續一年的講課,結出了碩果,在齊鐘彥的協助下,張璽完成了一部大書——《貝類學綱要》。
《貝類學綱要》是我國第一本系統論述貝類動物學的專著。這部著作是我國貝類學的奠基之作,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按T果”不僅僅是一部著作,在聽課的學生中,有幾位于畢業后直接來到了張先生的身邊,從事海洋生物分類學的研究,成為一代學術開拓和傳承的中堅力量。
張璽先生很重視后備力量的培養,從1956年開始,他招收了攻讀貝類學的研究生。畢業于山東大學的張福綏來到了張璽和齊鐘彥的身邊。張福綏在齊鐘彥的具體指導下,開始了海產貝類動物的分類學和生態學研究。
實用的貝類分類學自然要走出象牙塔。
我國出產的貝類品種繁多,資源豐富,為了讓社會大眾了解我國豐富的海產貝類,張璽和齊鐘彥還合作撰寫了一本小冊子——《我國的貝類》。這本書從生物演化的角度,系統地介紹了我國出產的主要貝類26種,如:貽貝、蚶子、珍珠貝、扇貝、寶貝、紅螺、鮑魚、鸚鵡螺、烏賊、章魚等等,以深入淺出的文字,扼要地介紹了這些海貝的外部形態、內部構造、生活習性、經濟價值和養殖方法,書中還配有精美的插圖,以幫助讀者加深理解。這是一本大學者撰寫的小書,體現出了兩位學者的科學情懷。
經過十多年的耕耘,張璽和齊鐘彥們對我國的海產貝類,尤其是經濟貝類,基本上摸清了家底,他們撰寫出版了一系列的研究專著,如:《中國北部海產經濟軟體動物》、《中國經濟動物志·海產軟體動物》、《南海的雙殼類軟體動物》等。一門有用的科學在逐漸發展壯大。
七十年代末,齊鐘彥又開始了中國的海產貝類學研究。在1978年中國動物學會年會上,齊鐘彥充滿深情地作了“張璽教授對我國海洋學和動物學研究的貢獻”報告。在這篇報告中,他詳細總結了張璽先生的學術成果和科學貢獻,對張璽先生的一生作了客觀的評價(張璽先生于1967年逝世)。
到了八十年代初,中國海洋生物分類學研究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在學術界的多方支持下,中國貝類學會成立,齊鐘彥擔任第一任理事長。齊鐘彥感到欣慰的是他實現了張璽先生多年的心愿。齊鐘彥還應邀赴匈牙利、英國、美國等國和香港參加國際軟體動物學術會議,他還應邀到美國費城博物館做研究工作和學術交流。齊鐘彥作為中國貝類學的權威代表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公認。
(美國費城博物館)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在張璽先生所開創的這一項事業中,齊鐘彥承繼著學術之火,并讓這事業發展長大,幾代人的努力,植出了蔥郁茂盛的貝類學大樹,中國海的貝類動物資源分布、種類特點、生活習性等等基本調查清楚了,在齊鐘彥的眼里,中國沿海的貝類動物構成了一幅妙不可言的長卷,這是一幅動人的畫卷,為了編繪這幅長卷,從北到南,遼闊的海疆撒下了他們勤勞的汗水。
齊鐘彥和馬繡同以及其他的同事們,開始整理歸納他們多年來積累的研究成果,在充實起一座收藏豐碩的中國海洋生物標本館的同時,他們也為學術界奉獻出累累碩果。齊鐘彥和同事們合作完成出版了《中國沿海軟體動物》、《中國北方沿海軟體動物》等等一批收入他們數十年研究成果的專著。
齊鐘彥在1987年2月辦理了退休手續。但實際上,他依然天天來辦公室,繼續從事他的研究和著述。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劉瑞玉先生在談到齊鐘彥時,曾這樣說:他的為人是對人誠懇,對工作認真負責,從不夸張,能認勞認怨的工作,可謂幾十年如一日。
1988年,齊鐘彥和馬繡同等合作編著的《中國海產貝類》巨著交到了北京一家專業出版社,這是至今記錄中國海產貝類動物最全的一部專著,共收有貝類動物種類1600種,是他們這幾十年來的研究總結,但苦于沒有經費出版,到現在也未能面世。
也有讓人欣喜的事情,在海洋研究所的資助下,齊鐘彥和同事們編寫的《黃渤海的軟體動物》專著出版了,還有就是農業出版社找到他,邀請他們編寫《中國的經濟軟體動物》,齊先生當時高興地說,他們不要出版費,所里也給了我們一些支持。現在一個主要的工作就是屬于“中國動物志”的編寫工作。也就是靠很少一點經費來維持這些人的工作。
齊老先生的學術研究到了尾聲,仍期待著能有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這項事業中來,他整理著多年來的研究積累,希望能給后來者留下的東西再多一些,但老人感到了遺憾和困惑,商品大潮也在沖擊著研究所,舊有的模式打碎了,新的還沒有完善起來,貝類學在許多人眼里已屬“黃昏學科”,這兒的寂寞,這兒的清貧,對于滿腦子新觀念的青年人來說,已少有吸引力了。窗外的商品大潮震動著向往幸福的人們,屬于這兒的是仍舊在守望著學術園地的老人。
(本文摘自青島薛原的新浪博客《齊鐘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