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貝殼的不解之緣
陽光溫柔地穿過椰風長廊,在大地上灑下斑駁金光;海浪卷起細沙,翻出夢幻的泡影和多彩的貝殼;海風帶著悅耳的鳥鳴,行人悠閑地在沙灘漫步……這是無數人心中的海南。
貝殼紅翁戎先生此前與海南貝殼行業協會會長,同時也是海南海世界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恒先生有過約定,要來海南參觀,體驗海南濃郁的貝殼文化。于是百般斟酌之下,便將貝殼紅中國沿海“貝景”海南站點的行程定在了十一月下旬。
11月24號上午,貝殼紅一行人應邀來到位于海口市寰島泰得大酒店三樓的海南海世界工藝品有限公司拜謁李董。
寰島泰得大酒店是是海南省首家五星級酒店,是按照國際標準設計、建造、裝修的五星級涉外酒店。酒店一樓大堂,寬敞明亮、氣勢恢宏,能在這樣的地方租下一整層樓辦公,李董實力不可小覷。
到達三樓,一幅精美的貝雕畫《我愛五指山 我愛萬泉河》映入眼簾,這幅貝雕畫以海南中南部腹地的五指山為題材,富有海南風情;在它旁邊是一個水族缸,多彩的海洋魚類在水中游動。這些,都體現出李董對海南文化的熱衷與執著。
公司內出售的的工藝品主要有貝殼工藝品、靈芝、沉香等,還有其他一些精制工藝品。有部分收藏的工藝品只做展示用,并不對外出售。
在接待室內,李董與貝殼紅一行人開懷暢聊,與翁戎先生暢談自己關于促進海南貝殼文化發展的一系列未來規劃,二人就推動貝殼文化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深入交流,相得益彰。
聊到忘我之時,李董給我們講起了過去。
1991年,李董大學畢業后來到當時的海南省林產品工業公司工作,由于種種原因,4年后被迫下崗,之后換了十幾個工作,做過促銷員、業務員,經常到大街上發傳單,一個月辛苦下來掙不到500元錢。
1997年,不屈服于現狀的李董毅然離開海口來到廣州一家木業公司打工,在3年的打工生涯中他每天奔波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為推銷公司的產品也跑了十多個省份,雖然非常辛苦,但為他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創業能量。
當時,李董陪一個客戶到三亞考查,離開前客戶想要購買一些紀念品。但是千挑百選,都沒有看到合適的,不得不遺憾離開。因為那個時候的紀念品,做工大多比較粗糙,加工也簡單,說好聽點叫容易審美疲勞,說難聽點就是擺不上臺面。
?▲以前的紀念品(圖片來源:海南故事)
“三亞這么美麗,可是這些紀念品的質量太差了,都不能留下什么美好的紀念”,客戶的這句話,讓一直以家鄉的沙灘和大海為驕傲的李董耿耿于懷。
回到廣州后,李董拿出自己收藏的貝殼,陷入沉思。當時流行的貝殼鑲嵌的紅木家具,李董所在的木業公司也有生產,這給李董帶來了啟示:能不能嘗試著用貝殼作畫,裝裱之后做成工藝品呢?
為此,李董跑遍了廣州、海南甚至越南的貝殼銷售點,希望能尋找到適合做貝殼畫的貝殼原料。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番記錄和篩選,李董完成了一幅作品。并且還專門給身邊的朋友看過,希望他們能提出意見,沒想到大家都驚嘆于普通的貝殼竟還能做出這么漂亮的工藝品,這給了李董很大的信心。之后,李董還特地寄了一幅貝殼畫給之前的那位客戶。
隨著李董制作工藝品的構思越來越成熟,自己的產品也不斷地在豐富、提升,于是2000年,李董回到海口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但創業又何嘗簡單。雖然當時在海南并沒有類似的工藝品銷售,李董的產品很快打開了銷路。但是,很快就有客人反應產品的質量不好。這讓李董非常驚訝,純手工制作的工藝品,質量竟然遭投訴?
了解之后發現,原來是粘貼貝殼的膠水,過了一段時間就失效了,導致貝殼脫落,這是整個貝殼畫、貝雕行業的致命弱點。
不向命運低頭的李董,開始和膠水較上了勁兒。半年之后,終于研究出了一款時效更長的膠水。
就這樣,李董不斷豐富自己的產品,生意越做越大,而且還結合海南當地特色,逐步進行椰雕等的海南旅游工藝品開發,并順利進入市場。2000年12月,在東拼西湊100萬元后,李董注冊成立了“海南海世界工藝品有限公司”。
據悉,現在國際上有很多客戶通過網絡訂購海世界的貝藝品,曾經有位德國的客人,專程從德國來海南和李董交流貝殼工藝。他說:“因為在網上看見海世界的貝殼制品很美,就覺得能產出這么美麗的貝殼的地方,一定也很美,所以一定要來海南看一看。”
▲李董與外國友人的合影(圖片來源:海南故事)
但李董表示,相比金錢,他個人更看重的是貝殼蘊藏的文化意義。
作為海南貝殼產業的領頭人物,李董對貝殼也頗為了解,此前也曾在海南當地電視臺的采訪中介紹他個人收藏的貝殼。(視頻鏈接:)
除此之外,還出了兩本書,一本是關于紅珊瑚的,一本則是關于硨磲的。并且,《國寶硨磲》是國內一本對硨磲進行專門報道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