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貽貝,又叫紫殼菜蛤 、海紅,肉質鮮美,是一種經濟貝類。其肉曬干了就是俗稱的淡菜,當然,淡菜也只是一個統稱,其他曬干的貽貝也叫做淡菜。
紫貽貝來自軟體動物門雙殼綱貽貝目貽貝科貽貝屬,分布于我國遼寧、山東、浙江、福建等省沿海。在臺灣地區的分布區域有馬祖、臺北縣貢寮鄉蚊子坑、花蓮海岸等。其中,浙江舟山的嵊泗縣,又被叫做“貽貝之鄉”。
嵊泗縣貽貝養殖始于1973年,當年從大連裝運紫貽貝苗種3000斤進行試養并獲得成功,后來通過科研人員的多年努力,在貽貝北苗南運、人工育苗、自然海區采苗、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不斷進步,涉養鄉鎮達6個。2001年枸杞鄉被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命名為“貽貝之鄉”;2003年嵊泗縣被評為省級萬畝貽貝產業化示范園區。
紫貽貝是用足絲固著生活的。一般固著在巖石上,有的也固著在浮筒或船底上面,因此浮筒會因增加重量而下沉,船只也會因增加重量和阻力而大大影響航行的速度。當然,附著在浮筒和船底的生物不只是貽貝一種,其它還有很多,例如牡蠣、藤壺等等。為了防止它們的危害,人們不得不設法在船底涂上各種防污漆,讓它們的幼體無法附著。
殼呈楔形,前端尖細,后端寬廣而圓。一般殼長6~8厘米,殼長小于殼高的2倍。殼薄。殼頂近殼的前端。兩殼相等,左右對稱。殼面紫黑色,具有光澤,生長紋細密而明顯,自頂部起呈環形生長。殼內面灰白色,邊緣部為藍色,有珍珠光澤。鉸合部較長,韌帶深褐色,約與鉸合部等長。鉸合齒不發達。后閉殼肌退化或消失。足很小,細軟。
紫貽貝有兩個閉殼肌,前面的一個很小,后面的一個很大,是屬于異柱類的。它的韌帶生在身體后背緣兩個貝殼相連的都分。貽貝是利用閉殼肌和韌帶開啟和關閉貝殼的,但是貽貝閉殼未能象蚶子閉得那樣緊,常常留有縫隙,足絲就從縫隙中伸出。足絲成分是一種蛋白質,很堅固而又有韌性,所以用足絲固著的力量很大,所以有時人們采摘貽貝時比較費力。貽貝在用足絲固著以后,還可以牽制足絲,使身體在固著面上做小范圍的活動。如果遇到環境變化,還能使足絲脫落,進行較大范圍的活動,在新的適宜環境中分泌新的足絲,重新固著。
紫貽貝的攝食也跟其他雙殼類軟體動物一樣,只能被動地從流過它身體內部的水流中獲得。根據對貽貝胃的內含物的檢查,人們得知它主要是以硅藻和有機碎屑做餌料,此外它也吃一些原生動物。
營養價值
據分析,每百克鮮貝肉含蛋白質10.8克,糖2.4克,灰分2.4克,脂肪1.4克,干制貽貝肉蛋白質含量高達59.3%。貽貝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及人體必需的錳、鋅、硒、碘等多種微量元素。值得一提的是,貽貝的營養價值高還由于它所含的蛋白質有人體需要的纈氨酸、亮氨酸等8種必需氨基酸,其含量大大高于雞蛋以及雞、鴨、魚、蝦和肉類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另據研究,貽貝脂肪中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脂肪酸,其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較豬、牛、羊肉和牛奶等食品為低,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相對較高。
藥用價值
貽貝還有很高的藥用與食療功效。據《本草綱目》記載,貽貝肉能治“虛勞傷憊,精血衰少,吐血久痢,腸鳴腰痛”。現代有關藥書記述,貽貝性溫,能補五臟,理腰腳,調經活血,對眩暈、腰痛、吐血等癥均有療效,而治夜尿吃貽貝效果甚好。貽貝中含有維生素B12和B2,對貧血、口角炎、舌喉炎和眼疾等亦有較好的療效。
雖然紫貽貝營養價值較高、味道鮮美,但食用貝類時應當小心。日本發現食用紫貽貝中毒病例:2013年5月1日日本《讀賣新聞》稱,一對夫婦因食用了大阪市住之江區南港防潮堤上的紫貽貝,導致食物中毒。夫婦二人中毒癥狀比較輕。大阪市調查食物殘留物時,檢測出相當于標準值33~66倍的貝毒。
至于活紫貽貝中為何會含毒素,這可能跟生物習性有關。貝類體內的毒素,一般都是通過攝食有毒的藻類,然后通過生物富集作用保留在體內,之前貝殼紅的推文中也有介紹過貝毒。
紫貽貝等貝類,即使在加熱情況下也無法消除貝毒,大家要多加注意。相關專家特別提醒,為了預防貝類中毒,在烹煮貝類前先除去其內臟,避免食用烹調汁液,每次進食較少份量的貝類,不要過量食用。
(本文資料來自:百度百科、互動百科、視覺中國、搜狐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