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實螺是腹足綱椎實螺科軟體動物的統稱,雌雄同體。具螺形貝殼,貝殼薄,稍透明,多為右旋,少數種類左旋。外形呈卵圓形、圓錐形或耳形,螺旋部一般低矮,殼表光滑,褐色或暗黃色,半透明。螺旋部尖,體螺層頗大,殼口寬闊,無厴;體柔軟,能縮入殼內。
百度圖片
頭部有伸縮性的觸角1對,觸角內側基部有眼;頭部腹面具口器,短而膨大。齒舌是由一個中央齒、兩側各有大量的側齒和緣齒組成。
右側外套膜與頸部相聯處有生殖孔,雌孔和雄孔分離。有肺以營呼吸,肺孔位于外套膜的右側。但因入水生活,故其外套膜的一部分,又延伸成次生性鰓。冬季潛伏于泥土中冬眠。
該科動物為家禽和魚類的天然餌料。在世界各地分布,成群棲息在小水洼、池塘、湖泊、水庫、小溪及灌溉溝渠內。大部分為人類、畜類、禽類及魚類的寄生吸蟲的中間宿主,會傳播疾病。看到這些動物出現,大家就要更為嚴格地注意飲食衛生與安全!
小編就來科普一下椎實螺科的幾種常見螺~
椎實螺科分為椎實螺屬、蘿卜螺屬(Radix)和土蝸屬(Galba)。
靜水椎實螺 Lymnaea stagnalis
來源于Nature photo無脊椎動物
為該科中的大型種類,殼高可達60毫米以上,呈尖圓錐形,螺旋部長。
棲息于緩流或靜水水域,因而得名。為雜食性,依靠藻類、細菌與塵埃中的營養為生。螺類與某些魚類在池塘或大自然的水域中令霉層絕少發生。(藻類與細菌能夠建構出很堅韌的表面霉層,并且讓氣泡聚積于下方而使得這層表面霉層浮在水表上方。)可作為中等污染水體的指示生物。
耳蘿卜螺 Radix auricularia(Linnaeus)
耳蘿卜螺的殼大,高達22毫米。有4個螺層,螺旋部短而尖,體螺層膨大,形成貝殼體積的90%,表面光亮。
新浪博客,花仙子的博客
螺紋呈波浪狀,殼的顏色是黃色,米色或棕褐色。殼口大,并向外擴張呈耳狀。棲息于各種靜水和緩流水域。
卵生,除冬季外皆可產卵。卵產出后包裹于卵袋內,卵的數目隨卵袋大小而不同,一般上、下重疊排列,約有70余個。為肝片吸蟲的中間宿主,也是引起人類皮炎的土耳其斯坦鳥畢吸蟲、包氏毛畢吸蟲的中間宿主。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中間宿主:
肝片吸蟲的蟲卵在溫暖(15~30℃)的氣候條件下,經10~20天發育成毛蚴,從卵中孵出,在水中游泳。遇到中間宿主,即鉆入其體內繼續發育,經胞蚴、雷蚴、子雷蚴階段,產生尾蚴。
從毛蚴進入螺體至尾蚴成熟逸出,約需50~80天。尾蚴在水中作短時間活動后,附著在水草中形成囊蚴,隨動物食草或飲水而進入終期宿主體內。
囊蚴在牛、羊小腸中脫囊,幼蟲穿過腸壁進入腹腔,從肝表膜鉆入肝實質,或經過腸靜脈經門脈循環進入肝臟,在肝內逐漸發育成熟。
成蟲寄生于膽管,從動物攝食囊蚴至蟲體成熟排卵,約需2.5~4個月。
小土蝸 Galba pervia (martens)
小土蝸別名:椎實螺、痕螺、小椎實螺、鴨母螺等。
殼高約8毫米。呈膨脹卵圓形,螺旋部呈寬圓錐形,體螺層膨大。每個螺層皆外凸,并呈階梯狀排列。
生命史
卵生。卵產出后包在膠質透明的卵袋內,卵袋貼附于水草或其他水中物體上。約兩個星期孵出幼螺,再過兩個月發育成熟。1年可產卵袋60~150個,每一卵袋約含卵120粒。
生活習性
常大量成群棲息于各種靜水和暖流水域中,在半咸水、泉水、高原水體中也可見到。
瘋狂的捕食者
移動緩慢又龜縮不出的椎實螺,在彪悍的捕食者嘴里不過是一塊加上了包裝的肥肉。比如這家伙,黑卿,通常與螺殼高強度正面對決,粗暴簡單地連螺帶殼整個咬碎,然后囫圇吞棗全部吞下,椎實螺能怎么辦呢?
保持謹慎!當椎實螺預知了敵人的出現,提前躲進小縫中,的確能逃離魚類捕食者的魔掌,然而卻也增加了被蛭類捕食者攻擊的風險。
白舌蛭Alboglossiphonia lata (Oka, 1910),來源于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賴亦德,臺灣生命大百科,CC BY-NC
雖然不能張嘴大啖,但是陰森森的埋伏在暗處,實在也是讓螺心神不寧。
天地無情,當兩類捕食者同時存在的時候,身為獵物的椎實螺又該如何是好?
在心理壓力與存活問題間,椎實螺選擇“慷慨赴死”。
只要有一絲白舌蛭存在的可能,即使只有氣味,即便黑鯽帶來的捕食壓力遠超過扁白舌蛭的威脅,大多數的椎實螺寧可咬著牙待在瓦片外,也不愿意領教瓦片里的風聲鶴唳。
本文圖文資料來源于百度百科,泛科學——左右兩難的椎實螺,Nature photo 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