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島位于青島市黃島區東南沿海,距大陸約10公里,島形狹長,高峰歪頭山海拔513米,是青島和我國北方第一高島,在全國僅次于臺灣島和海南島,有“中國第三高島”之稱。因古籍中有“未雨而云,先日而曙,若有靈焉”的記載,故名。每到旅游旺季,這里的山海風韻都會吸引許多游客。
島上有一道亮麗的風景——一座漂亮的貝殼小樓。
小樓使用了500多個品種、100多萬只流光異彩的貝殼,經過精心設計施工建成,現正申請吉尼斯世界記錄,為靈山島私人博物館,館長為海島人肖永生先生。
1981年,肖永生從部隊退役回島,在鄉政府文化站工作。這對自小愛好文學、書法、繪畫和攝影的他來說也算是合適的工作,但他認為這份工作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1984年,他不顧家人阻撓,毅然辭職回家,經營照相館和百貨部,并開始收藏島上的老物件及各種文字圖片文獻,期間還堅持練書法、讀詩文、寫文章,有時還登山下海寫生及拍攝照片,通過畫筆和鏡頭創作出的作品,使得他越發認識到靈山島的大美所在;2000年,肖先生籌劃建設貝殼樓,經十幾年的深入研究和悉心準備;2012年開始,花費了三年時間精心設計和施工;2014年小樓建成,正式對外開放。
登上海島,往碼頭上方前行200米,這座美妙絕倫的貝殼小樓便呈現在眼前。貝殼小樓是靈山島上標志性的建筑,它豐富的展現了海洋世界的多彩魅力和世外桃源的海島風情,既是世上罕見的藝術品又是貝殼展示廳,同時又展覽了靈山島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自然風光,其高超的設計令無數人為之贊嘆!
小樓外墻共1500平方米,全部用貝殼裝飾而成:北半邊為中國古代建筑風格,以海螺殼為瓦片,以鮑魚殼為瓦當,用上百種貝殼粘成花鑲嵌,用彩貝和彩石構成的漁家風俗長卷作雕梁畫棟;南邊為海島風情建筑,以藍與白為基色,用簡單的直線與弧線勾勒出建筑直白而又輝煌線條,暗合海天之色、自然造物;而中間以圓形小樓相連接,意喻靈山島的千年歷史文化與無數峻美景觀的和諧統一。
“裝潢小樓共用了來自世界四大洋500多個品種、100多萬枚貝殼,寓意四洋互通,萬物相協。”樓主肖先生介紹。
在還未建“貝殼房”之前,肖先生就一直在摸索,研究各種貝殼的特性,尋找合適的貝殼粘貼,他說自己當時就像著了迷似的,總是托朋友撿貝殼,甚至花錢購買。墻壁上貼著的貝殼,一部分是從海邊撿來,一部分是托朋友從飯店撿來的,還有一些是從國外買來的,貴的甚至花到1000多元一只。
肖先生自己懂得設計,常常還在腦海勾畫“貝殼房”的面貌,如今的“貝殼房”,就是靠他自己設計出來的。
按照他的設計,水泥也配帶顏色,從已經準備好的貝殼中挑選,根據大小、顏色、結實程度等搭配,基本從5只貝殼里,只能敲定一只上墻面。
“貼貝殼可不同于貼瓷磚,要一邊設計一邊貼,所以不像普通的裝修那么快,一個熟手一個工作日也就能貼0.5平方米。”肖永生說,“貼貝殼需要很大的耐心,拿普通的貝殼來說,每貼一個都要找準它螺旋的方向,順著勁兒來,要不根本貼不住;即使當時貼住了,也很快就掉。”
“貝殼的品種、顏色不同,作用也不同”,肖先生手指二樓的窗戶旁的紅色扇貝,“那些都是美國紅扇貝,適合裝飾窗戶,不但美觀,而且寓意美好。”
在大門的兩側,則是由鮑魚殼等五六種貝殼裝飾而成,青色、白色交相輝映,再用紅色貝殼點綴,顯得繽紛多彩。顏色搭配和每種貝殼的用量以及大小,都要經過嚴格計算,太密不好看,太稀不美觀。
對小樓上貼的每個貝殼,肖永生都如數家珍。在一樓和二樓之間,鑲嵌著優美的貝殼,肖永生回憶,這個貝殼重約4公斤,他曾經用它當作盛白酒的容器,能十幾斤白酒呢!
從左往右三枚大貝殼依次是蜘蛛螺、唐冠螺和鳳凰螺
除了美麗的外墻之外,貝殼小樓還很有內涵,它也是靈山島民俗博物館。
一樓陳列了形形色色的貝殼標本和與貝殼有關的飾品、藝術品。肖永生熱愛攝影與書法藝術,除了特色鮮明的貝殼,這里還展示了肖先生的書法與攝影作品。藝術氣息散發在每處角落。
二樓,是展示靈山島多方面歷史文化的展室,包括海島生活、宗教史等。
隨著一批批藏品入館,博物館也初具規模。藏品中有明朝的盛魚碗、解放后的魚骨雕刻以及老漁民出海使用過的蓑衣、竹笠等。博物館未來還會展出靈山島原貌的照片,人們甚至還能看到過去漁民打魚的證件。
博物館內還有靈山島各個年代的相片,肖先生說,三十幾年來除了收集藏品,他還提著相機走遍了靈山島的溝溝坎坎、角角落落。
時光荏苒,當初一意孤行的肖永生終于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他所建造的貝殼小樓成為靈山島人氣很高的風景名勝。
理想還是要有的,說不定它哪天就實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