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貝”其實就是掘足類軟體動物,兩側對稱的動物,具一個兩端開口的長圓錐形管狀貝殼,殼近直或弓曲,形似牛角或象牙,因而得名。
掘足類營埋棲生活,用圓筒形的足掘泥斜埋于底質中,頂端露在底質之上。貝殼由前到后逐漸變細,前端的開口為前殼口,又稱頭足,足可自此伸出;后端的開口為后殼口,為海水進出外套腔的開口。貝殼略拱,凹的一面為背方,凸的一面為腹方。外套膜管狀,襯于貝殼內表面,末端伸出貝殼之外,為重要的感覺器官。
頭部不明顯,前端有一個能伸縮的吻,吻前端中央為口,在吻的基部兩側生有許多細長、末端膨大的頭絲。頭絲的伸縮性很強,可由前殼口伸出殼外,是捕食和觸覺的重要器官。
足在吻的腹部,鈍圓錐狀,近端部兩側有一對脊狀突起。足的伸縮性強,善挖掘泥沙。運動時,先將足插入沙中,然后通過肌肉的牽引,使兩側的脊狀突起豎起,足猶如錨一樣插在沙中,然后通過收縮足肌牽引貝殼,使動物潛入沙中,僅留后端于海水中。
掘足類動物取食微小的浮游生物。
取食時,用頭絲粘著食物,再借纖毛作用將食物送入口中,或頭絲中肌肉的收縮,將食物直接送入口中。口腔內有一顎及一個發達的齒舌。胃及消化腺位于身體的中部。腸呈“∨”形,末端以肛門開口在身體中部的外套腔中,細胞外消化。
掘足類沒有鰓,由外套膜進行氣體交換。循環系統有血管及血竇而沒有心臟,是靠足有節奏的伸出與縮回以推動血液的流動。具一對后腎,外腎孔開口在肛門兩側。神經系統包括腦、足、側、臟4對神經節。頭絲也作為感官,足中也有平衡囊。雌雄異體,生殖腺位于身體后端,生殖細胞經過腎臟排到外套腔中,再由出水孔單個的排到體外。
掘足綱動物的頭不發達,穴居。胚胎發育中,早期具雙葉狀的外套膜及殼,這說明它們與雙殼綱的原鰓亞綱可能是同源的。
掘足類全部為海產,自潮間帶至4000m深海都有分布。本綱動物在我國分布廣,種類多。現存種520種,分屬2目,14科,46屬。另有15屬約500種只在化石中發現。
① 角貝目
貝殼角狀,足的先端尖,有2個翼狀褶,口的周圍有8個葉狀唇瓣。其中,大角貝個體大,殼長可達 100毫米,中國東南沿海均有發現。膠州灣角貝個體小,中國沿海均有分布。
我國發現20余種角貝,主要見于東海和南海,黃、渤海種類較少。殼面光滑或具刻紋,有明顯縱肋。殼通常呈黃白色,個別種呈明亮的綠色。
青象牙貝
所在科在臺灣稱為象牙貝科。生存時代為奧陶紀至今。
② 管角貝目
貝殼中部粗,兩端略細,足的末端呈盤狀,口的周圍無唇瓣。如棱角貝,在中國南海有發現。貝殼平滑,有光澤,無縱肋。殼面白色或黃白色,常有環紋。殼口圓形或橢圓形。殼頂部尖細,具缺刻。有的從殼頂中央生出一個小管。
圓象牙貝
所在科在臺灣稱為光滑象牙貝科。
掘足類大小不一,殼長在4mm~15cm間都有,多數在3~6cm之間。
拍攝于大連貝殼博物館
古時,象牙貝曾做過貨幣,大的象牙貝還可作煙嘴。由象牙貝制成的貝殼工藝品有一種原始的美。
關于掘足綱的生物學研究成果不多,甚至在分類上,掘足綱是否屬于軟體動物還存在一定的爭議,但在收藏界,象牙貝的迷弟迷妹有很多哦~
本文圖文資料來源于百度百科,蠔宅貝殼工作室,藍色動物學網,貝殼紅小編拍攝等。